种子操作全流程:从处理到发芽的关键要点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其操作的各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无论是种子的储存、播种还是促进发芽等操作,都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标准,以确保种子的活力和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挥。
一、种子操作前的准备与储存
(一)杂质清理
刚买来或采收的种子往往含有较多杂质,这些杂质会干扰种子粒数的准确估算,进而影响后续的播种计划和种植密度控制。因此,在进行其他操作之前,必须先对种子进行清理。清理的方法可根据杂质的类型和种子的特性选择,如通过风选去除轻飘的杂质,筛选去除大小不符合要求的颗粒,水选则可分离出饱满度较差或受病虫害侵蚀的种子等,从而保证种子的纯净度,为精准播种奠定基础。
(二)低温储存
种子的储存环境对其活力和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持种子的优良品质,通常需要将种子保存在干燥低温的状态。对于不常用的种子,建议置于 -20℃的冷冻柜中,而常用种子则可分装后放在 5℃的冰箱里。在储存过程中,要使用胶袋或铝箔袋对种子进行紧密包装,并且在包装的内外分别注明购入(采收)日期、(品)种名、来源、发芽率、千粒重、含水量等关键信息。这样做不仅可以方便随时查看种子的基本情况,还能在种子出现问题时,快速追溯其来源和初始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密封与回温
将包装好的种子置于密封罐中,再放入低温环境进行储藏,能够进一步减少种子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降低水分、氧气等因素对种子的影响。当需要从冰箱中取出种子时,必须注意不能立即打开密封罐,而是要将密封罐放置在室温下一段时间,等待种子回温后才能打开取出包装。这是因为如果种子在低温状态下突然接触到室温环境中的水汽,容易吸收水分,导致种子受潮,从而影响其发芽率和活力。在取出所需种子量后,应马上再次密封装罐并放回冰箱,尽量减少种子在室温下的停留时间,避免因环境变化而对种子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二、播种方法与要点
(一)播种于土中
1、土地整理与播种方式选择
在进行土中播种前,首先要将土地整平,然后加水湿润土壤,使其达到适宜播种的湿度条件。接下来,需要根据作物的种类和种植习惯决定采用穴播或条播的方式。穴播适用于一些较大粒种子或需要精准控制种植间距的作物,条播则更适合于一些小型种子或需要大面积种植的作物。确定播种方式后,要按照要求挖穴或开沟,确保播种的直线性和均匀性,这有助于后续的田间管理和作物生长的一致性。
2、播种深度控制
播种深度是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常见种子的播种深度通常为 1cm 左右,但微小种子的播种深度则相对较深,常为 3 - 5cm。不过,具体的播种深度还应以各种植物的推荐深度为准,并且要保证每粒种子的播种深度一致。如果播种过深,种子可能因缺氧或难以顶出土层而无法发芽;播种过浅,则容易导致种子失水干燥,影响发芽率或使幼苗根系发育不良。播完种子后,要及时覆土,并略微加压,使种子与土粒紧密接触,这样可以保证种子在土壤中能够稳定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为发芽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育苗
1、容器与培养土选择
育苗是一种常用的种子培育方式,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培养土对于幼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应根据育苗的数量和作物种类进行选择,一般要求容器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培养土的配制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常合适的培养土是由 2 份腐植土、2 份砂土与 1 份壤土混合而成。腐植土富含有机质,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砂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壤土则能保持一定的水分和养分,使培养土的性质更加稳定。将这些成分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后,适度给水并放入容器内压实,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2、播种与覆盖
将种子平均播撒在培养土的表面,然后根据种子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覆盖材料。对于较大的种子,可以用蛭石或粗砂粒拌培养土覆盖在种子上,覆盖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 2 - 3 倍。而对于细小种子,如四季海棠等,可将种子与细沙相拌后一齐播种,并且不需要另外盖土,只需轻轻压实即可。为了防止培养土水分快速丧失,可采用透明塑料纸对容器进行封口,这样既能保持土壤湿度,又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环境,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但在使用塑料纸封口时,要注意定期通风换气,避免因湿度过高导致病虫害滋生。
三、发芽试验操作规范
(一)样品保存
如果样品无法立刻进行发芽试验,应先将其置于冰箱内保存,以延缓种子的新陈代谢速度,保持种子的活力。冰箱的低温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水分的散失,从而确保在进行发芽试验时,种子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其真实的发芽能力。
(二)卷纸法试验步骤
1、卷纸准备与种子铺放
发芽试验通常采用卷纸法进行。首先准备三张吸水纸,将两张吸水纸放在下面,一张放在上面,然后将种子平均铺放在中间的吸水纸上。在铺放种子时,要注意种子的分布均匀性,避免种子过于密集或稀疏,影响发芽结果的准确性。铺放好种子后,如包春卷法将吸水纸卷起,放入塑料袋内,并将塑料袋封口封上。在卷纸过程中,要确保种子不会掉落,同时要将卷纸下端折起,起到阻挡种子掉落的作用。此外,为了防止混淆,需要在卷纸的内外皆放置写有标签的卷标,注明种子的相关信息,如品种、来源、试验日期等。
2、吸水纸处理与放置
吸水纸在使用前需先吸足水,然后拧干,直到整卷纸不再滴水。这样的吸水纸能够为种子提供适宜的水分环境,既保证种子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进行发芽,又不会因水分过多而导致种子腐烂或缺氧。将处理好的卷纸直立置于温箱中,温箱的温度应根据不同种子的发芽要求进行设置,一般保持在适宜该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内。在发芽期间,由于水分会不断蒸散,可能会抑制种子发芽,因此每约三至七天,需要对卷纸内的种子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水分不足,应适量喷水,但要注意不能过量,特别是对于豆类种子等吸水量较大的种子,需要在卷纸后半天或一天后,马上观察是否需要加水,以免因水分过多或过少影响发芽结果。
(三)观察与记录
自卷纸那天起,通常七天后进行第一次观察,十四天后进行第二次观察,共观察两次。在观察过程中,要准确地将长芽的种子数统计出来,并把长芽的种子挑掉,然后将纸包重卷放回胶袋内,等待下次观察。每次观察的发芽数都必须详细登记下来,同时要注意对个别种子的正 / 异常苗进行正确判断。有些种子在适温下发芽速度较快,可能不到第七天便需要观察,如菠菜、西红柿等,否则待第七天观察时,幼株可能会纠作一团,影响观察和统计的准确性。通过严谨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准确地了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和幼苗的生长状况,为后续的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种子休眠与解除休眠方法
(一)休眠的原因与判断
播种后种子发芽的时间长短因种类而异,有些种子不能发芽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种子已无生命,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种子在储存过程中受到病虫害侵袭、储存条件不当或种子本身已过保质期等因素导致;二是种子是活的,但是发芽的环境不合适,如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环境条件不符合种子发芽的要求;三是种子处在休眠状态,没有任何合适的环境来发芽。休眠是种子的一种自然特性,休眠深浅的程度反映在种子发芽的环境需求(包括温度、水分、光照与氧)的宽窄上。能发芽的环境范围越宽广,表示该种子的休眠性越弱;反之,范围越窄,休眠性越深。当种子在这四个环境因素的可能范围内完全不能发芽时,就是处于完全的休眠状态。判断种子是否处于休眠状态,需要综合考虑种子的种类、储存历史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等因素。
(二)干燥后熟解除休眠
许多种子刚成熟时具有程度不一的休眠性,但是在干燥的状况下,休眠性会逐渐消失。干燥后熟的速度因植物种类、温度与种子含水率而异。一般来说,温度越低,干燥种子休眠维持的时间越久。例如,在种子含水率在 12 - 14.5% 之间时,并不影响温度解除水稻种子休眠的能力;但是在 4.9 - 11.8% 之间,则越干燥,解除休眠的效果越差。不过,在后熟过程中,如果时间过久,特别是在温度或种子含水率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种子活力的丧失,因此需要特别小心控制后熟的时间和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种子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定期检查种子的含水率和发芽能力,根据种子的变化情况调整储存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干燥后熟效果,促进种子休眠的解除。
(三)湿冷作用解除休眠
许多休眠种子在经过一段湿冷的时间后,休眠性逐渐消失乃至于全部解除。这种湿冷解除休眠的效果常被用于人为的低温吸润处理,即层积处理。早期在进行湿冷处理时,常以一层一层的湿砂来埋种子(或需处理的球茎),现在也可以用湿海草与种子相混,包于塑料袋内放在冷藏箱中处理。湿冷处理有三个关键要件,即足够的种子水分含量、低温、以及氧的存在。温度以 5 - 10℃为宜,所需时间因植物种类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出不同种子休眠程度的深浅。例如,许多禾谷作物栽培种仅须两三天即可解除休眠,而蔷薇科种子常需三到四个月之久。在进行湿冷处理时,要密切关注种子的水分含量,确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同时要保证冷藏箱内的氧气供应和温度稳定,定期检查种子的休眠解除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处理条件或结束处理,将种子移到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播种或进一步培育。
(四)湿温 / 湿冷作用解除休眠
有些种子在湿冷处理前还需要先行一段高温吸润的处理,才能解除休眠。例如台湾红豆杉种子先以 23/11℃变温下行湿温处理六个月后,再以 5℃层积三个月,可以解除休眠。这种复杂的解除休眠方式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时间和湿度条件进行操作。在湿温处理阶段,要精确控制温度的变化和水分的供给,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并适应高温环境;在湿冷处理阶段,同样要注意温度、湿度和氧气的调控,确保种子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适宜的处理,逐步打破休眠状态。对于这类需要特殊解除休眠处理的种子,需要详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处理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并严格执行,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
五、促进发芽的方法与技巧
(一)种壳处理
1、硬实种子处理方法
对于硬实种子(泡水后不吸水者),种壳往往限制了种子的发芽能力,需要对种壳进行特殊处理,使得种壳的限制发芽能力减少或消失。处理种壳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种壳割痕、强酸侵蚀、热水浸烫等。当种子数量较少时,可以用刀刻法在种壳上割痕,或在砂纸上磨擦,只要避开胚轴、胚根的部位,在其相对的种壳上划一小处,让水能进入即可。这种手工处理方法虽然较为精细,但效率较低,适用于少量种子的处理。当种子数量较多时,则以机械磨擦为宜,商业生产时还需使用流动式的磨擦机,以提高处理效率。强酸侵蚀也是小规模种子处理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浓硫酸,将种子浸于浓酸中约 15 - 30 分钟左右,然后取出种子沥尽酸液后倒入大量的流动水中清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绝对禁止将水倒入泡在酸液的种子上,以免发生危险,因为浓硫酸与水混合时会释放大量的热,可能导致种子被灼伤或酸液飞溅伤人。用热水泡硬粒种子也是常用的软化处理方法,通常先煮沸一锅水,熄火,然后将整批种子倒入水中,令其自然冷却即可将种子捞出播种。热水浸烫的时间和温度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和特性进行调整,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影响种子的活力。
2、非硬粒种壳休眠种子处理
对于少量的非硬粒种壳休眠种子(可吸水而不发芽者),用刀割痕或剥除部份种壳是较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破坏种壳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碍或化学抑制,使种子能够顺利发芽。对于机械性种壳休眠的种子,由于壳厚,要在靠近胚根(发芽孔)部位用刀削薄或以砂纸磨薄,更简单的方法是将种子表壳先略为干燥后,放在平行颚虎钳钳口中,摇动手柄压挤种子,听到剥裂声时立刻松手,可以将厚壳压裂而不会伤到胚部。在处理种壳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小心操作,避免对种子内部的胚造成损伤,因为胚是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关键部位,一旦受损,种子将无法正常发芽或发育成健康的幼苗。
(二)淋洗处理
以流动的水来淋洗种子若干天,对一些休眠种子具有促进发芽的效果。淋洗的时间和水流速度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和休眠程度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淋洗可以去除种子表面的一些抑制发芽的物质,如某些植物分泌的抑制激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从而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在淋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和流动,避免种子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导致缺氧或腐烂。同时,要定期检查种子的发芽情况,根据发芽进度调整淋洗时间或停止淋洗,将种子转移到适宜的发芽环境中。
(三)化学物质促进发芽
1、植物激素的应用
植物激素中以激勃素最普遍使用,乙烯也略有一些效果。激勃素中以 GA3,以及 GA4 + 7 的混合物最常使用,使用的浓度约在 10 - 5 到 10 - 3 M 之间,GA4 + 7 的有效浓度较低。这些植物激素可以调节种子内部的生理过程,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使用植物激素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效果或对种子造成伤害。同时,要注意激素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时间,一般可以将种子浸泡在含有激素的溶液中一定时间,然后取出种子进行播种或继续培养。
2、其他化学物质的作用
含氮化合物如 azide(N3-)、cyanide(CN-)、nitrite(NO2 -)、nitrate(NO3 -)、hydroxylamine(NH2OH・HCl);在医学上具有麻醉剂作用的甲醇、乙醇、乙醚、丙酮、氯仿等,对某些种子也有若干的解除休眠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通过影响种子内部的酶活性、细胞膜通透性或激素平衡等方式来促进种子发芽。但由于这些化学物质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危险性,在使用时需要特别谨慎,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处理条件,确保种子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并且,在使用前要充分了解这些化学物质对特定种子的作用效果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经过试验验证后再进行大规模应用。
(四)光照促进发芽
对于细小的种子发芽时,宜略微曝光可以促进发芽。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种子种类而异,一些种子在黑暗中发芽较好,而另一些种子则需要一定的光照刺激才能发芽。对于需要光照促进发芽的细小种子,在播种后可以将其放置在有适量散射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温度过高或水分蒸发过快。光照可以促进种子内部的光合作用相关物质的合成,激活一些与发芽相关的生理过程,如激素合成、酶活性提高等,从而加快种子的发芽速度和提高发芽率。但要注意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根据种子的特性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为种子发芽提供最适宜的光照环境。
全国服务热线
鲍远成 13816807620
覃青梅 13651785080
伍林秀 13636534559
电话:021-66016710
邮箱:baoyuancheng@126.com
公司:上海香飘防火板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7718号